Time……….Wednesday, Oct 26 2016, 3:30 pm Where……. Room 415, North Physics Building Speaker….. Xueshang Feng, Professor of NSSC, CAS Title……….. Progress of MHD Numerical Simulation as Applied to Solar and Interplanetary Physics
摘要
太阳与行星际数值模拟研究是空间天气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太阳风暴数值模式对于了解太阳风暴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动力学过程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还在数值预测太阳风暴吹到地球的时间、强度和可能引起的地球空间天气效应方面具有重要减灾防灾的现实意义。而且太阳与行星际数值模拟在近地空间的输出可为全球近地空间天气模式提供上游边界条件。太阳与行星际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将初步介绍目前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图. 对太阳浮现活动区的喷发的观测和模拟进行比较。(a)不同时刻太阳He 304埃辐射显示浮现区域的演化过程; (b) 从地球角度看模拟中的太阳浮现活动区的复杂磁结构的演化; (c) 从侧面看模拟中的磁结构的膨胀与喷发。[NATURE COMMUNICATIONS | 7:11522 | DOI: 10.1038/ncomms11522]
讲座嘉宾介绍:
冯学尚教授,1994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主要从事空间物理/空间天气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具体从事行星际太阳风暴的传播过程与模式研究。研制出一类新的TVD型三维球坐标MHD模式,发展了扰动通过日地空间传播的区域组合模式。提出太阳风中行星际激波的求解六步法与激波流型概念,发展了有关流体激波的跃变条件理论和一些经典结论。与同事一起建议了以行星际闪烁(IPS)观测、扰动传播的动力学、模糊数学三者为基础的地磁扰动的预报方法。利用日冕亮度和光球观测作为输入,使用MHD方法得到源表面上的速度和温度等分布,然后按太阳风速沿阿基米德螺线作简单的外推得到地球附近的空间天气趋势预测。首次以太阳磁场观测和Pb亮度观测的三维反演作为三维太阳风暴模式的输入来研究空间天气灾害性事件的背景结构,向建立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数值预报系统迈出了一步。